2021年5月11日 - 朝音学院访谈

能否简要地谈谈自己的音乐之路。

首先非常开心能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因为篇幅缘故,我就不罗列具体的学琴经历,这些数据都可以在我的简历中找到(笑)。在这里,我更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有关自己音乐之路的心理活动。

回看自己的音乐之路,我觉得我很幸运。我从5岁开始学钢琴,刚开始学就是当兴趣班,纯属好玩。我之所以觉得自己幸运,就是因为我的音乐之路开始的是如此顺其自然:既不是为了拿考级的证书,也不是为了走专业。可以说,这种非功利的心态,贯穿了我的整个音乐之路。从一开始我学琴的基调或者说初心就是”全面发展”,让音乐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在我的音乐之路上,类似的主题时常出现:从小时候听到的“三好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概念,到学琴的时候老师们常常提到的“先做人,后做艺术家”,再到茱莉亚学院前校长提出的“The artist as citizen”,再到哥伦比亚大学本科引以为傲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这些主题,在我生命旅途的不同阶段巩固着我的初心。

我的幸运,也体现在另一个层面上。一路走来,我有幸接受世界顶级老师的栽培,以及在顶级院校中学习。面对着这些命运的馈赠,我除了感到无比的感激和荣幸,还感到了一丝惶恐,因为我会不自觉想到下半句话:

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或许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这种惶恐,让我对音乐和练琴有了敬畏之心,在音乐之路上不敢有丝毫松懈。

在美国这么多年的求学生活,觉得自己成长最多的的变化最多的是哪一方面,除了专业技艺上的增长,心态和性格会不会有变化。

既然是艺术生,我想从一个文艺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在音乐中,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个主题就是”灵魂的漂泊”,仿佛艺术家就像是旅人,在无尽的漂泊不定中,通过艺术寻找世界的真理。很多音乐作品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这些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旅途的艰苦和无助。

而我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用真实的经历,用亲身实践,来感悟这一主题:用真实的漂泊,来感受音乐中的漂泊这一概念。所以从我的角度来看,求学生活对于艺术生来说有一层额外的作用,那就是人为提升阅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用具体的例子来说,音乐里有很多曲目都是有关旅行/漂泊/流浪,就比如舒伯特那首经典的流浪者幻想曲。我们甚至可以说,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曲子其实都是有关旅行:音乐的起伏,代表的就是心灵的旅途。所以说,有了真实的漂泊经历作为背书,在理解音乐的起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不再从外部,比如书本上获得答案,而是就地取材,从自己的内心找到灵感和共鸣。

求学生活,本身就是一段漂泊的旅程。陌生多变的环境,观念上的差异和挑战,都让我每时每刻都在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就拿一个具体的小例子来说,在求学经历中,我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住在宿舍。宿舍的特点就是,每个学期都要搬一次家。这个特点让我被动养成了断舍离的习惯,因为添置的任何东西,都会成为搬家的阻碍。虽然我住在一个房间里,但这一房间却并不会给人一种家的感觉:我们只是旅居冰冷空间中的过客。习惯了生活中这种过客的身份,就可以更好地感受艺术层面,漂泊所带来的来去无牵挂。

回到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成长最多变化最多的就是心态上的自知:认识到自己无论身处何地,都是漂泊流浪的旅人。而正是这种深层次的焦虑,这种对现实世界的陌生感,才会驱使着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寻找精神的故乡。

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其他的爱好或者是特别感兴趣的其他领域想要在业余时间尝试,如何平衡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可能是因为职业原因,因为练琴,所以习惯了待在琴房里,我整个人其实比较“宅”。所以,我的爱好往往是室内活动,这就代表着我跟大部分文艺青年喜欢的旅行和美食无缘。

足不出户,选择其实不多,除了练琴,无非就是手机电脑。但我的“宅”又不太典型。

首先,我不沉迷游戏,一是因为我没有打游戏的天赋所以打游戏带给我的是挫败感,二是因为显卡价格暴涨,贫穷使我克制。其次,我也不喜欢二次元,可能是因为人到中年,理解不了这些新鲜事物和审美。而肥宅快乐水这些诱惑,也成功因为贫穷而避开。

这么一轮筛选下来,音乐之外的爱好就只剩下我本科阶段碰巧培养的爱好:编程。在本科的时候,我上过一门编程入门课,觉得挺好玩的,既有挑战性又不像数学那么烧脑,就当做一个兴趣爱好保留了下来。后来在抢课和做个人网站的时候,发现这个兴趣还挺实用,就带着玩到了现在。

说到如何平衡学习和生活,我还在探索中,但我现在的答案是:没法平衡,必须做出取舍。我还记得我本科有一年很神奇,文化课的期末考和钢琴的期末考撞到了一起。碰巧那段时间我又很中二,被尼采的超人理论洗脑,所以在那几天我创下了53小时不眠的记录,最后从钢琴上走下来的时候我感觉是踩着云朵飘下来的。现在回想一下是挺后怕的,网上那么多的猝死,脱发,亚健康的新闻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现在随着自己步入中年,虽然还没到枸杞养生杯的境界,但也开始避免这么无脑的拼命。

可否谈谈那些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数学兼修哲学对你的影响,以及作为“哥大-牛剑学者”赴英国学习数学的感受。如何在繁忙的学术学业中依然保持高水准的音乐演奏?这样的经历是否带给你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影响你对音乐的理解?

这其实跟前一个问题非常类似,就是如何平衡音乐上的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学习。

从一个方面来说,在我个人的经历中,一个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我所接触到的不同领域在很多底层逻辑方面都是相通的。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不需要去考虑如何去平衡,因为它们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我甚至会觉得,学习不同的领域其实可以相互促进。比如说:

但是,除了底层逻辑的相通,就是不可避免的domain-specific方面的冲突,比如最显而易见的,刷题看书不能代替练琴。在这些方面,我的答案跟之前一样:没法平衡,必须做出取舍,毕竟一天只有24个小时,生命只有一次。

学习音乐这些年,有没有对自己影响很深的人,事,朋友或者老师。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太多人对我影响很深。就跟我在第一个问题里说过的一样,我觉得我很幸运,每时每刻都有引路人指引着我。

比如我在第一个问题里说过,我开始学琴时的心态特别顺其自然,其实就是得益于我父母提供的“鸟瞰图”视角:他们并非音乐从业者,所以并没有音乐方面具体的期待,也就少了很多思维定式。我猜他们更多的是从大局的角度来思考如何让孩子更全面更快乐地成长。

我的钢琴老师,尽管具体教学风格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教育我从艺术的角度入手,让我明确知道钢琴演奏不仅仅有关“技术”,更有关“艺术”。在确立了这个共识之后,才开始讨论如何最高效解决演奏中的具体问题。

除了父母和老师之外,我周围的朋友也对我影响很大。他们的优秀,会潜移默化影响着你。很多人会把这种情况看成一种压力(peer pressure),但我把它看做动力:当看到身边优秀的人都在努力做事,那么自己也会受到激励,因为在让世界更美好这件事上,我们在同行。

音乐在你的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你认为古典音乐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充当个什么样的角色?

音乐是我的专业,这是最主要的定位。但是除此之外,在这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发掘音乐的定位:音乐是我生活中的“云台”。这个词对熟悉数码产品的小伙伴来说肯定不陌生:云台的功能是防抖,让拍摄出的视频更加稳定。音乐就像是云台一样,让我的生活,在心态方面更加稳定。

跟大部分90后的年轻人一样,焦虑充斥着我的生活。热搜所关注的柴米油盐,不会因为我是艺术生就放过我:基金在暴跌,房租和伙食费在暴涨,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每当我回到琴上,就能通过音乐暂时忘却生活中的压力。在练琴的时候,音乐给我开辟的是一个“平行空间”,在这一个空间里,我可以更好地跟自己相处。

“更好地跟自己相处”听上去很奇怪,但是从我个人的感受出发,我经常会在忙碌之中忘记自己的感受,直到一天结束之后才猛然意识到,有很长时间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心了。

我想,这可能也是音乐,乃至于古典音乐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可以扮演的一个角色:让人们少一点物质生活的浮躁,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

有没有毕业以后的想法,自己对未来的设想或者想做的事

目前没有。

我比较活在当下,喜欢走一步看一步。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作为一名艺术生,我还是给自己找了一些文艺的动机。从迷信的角度,我们经常说“命运无常”。作为新时代的唯物主义年轻人,我更喜欢用另外一个描述:对世界中不确定性的敬畏。

简单来说,就是我会故意营造对未知未来的期待,不论这个未来是好是坏。这就像是刷剧一样,如果我的人生有一个剧情,我会刻意不让自己看剧透。人生就像是一个个盲盒,每走一步都是在开奖。

在即将到来的今年七月份的朝音青年音乐节中,你也会带来独奏表演。可否谈谈你即将表演的曲目以及对于朝音青年音乐家和本次音乐节的期待和展望?

几乎所有学科的研究范式都分为两种: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朝音音乐家们给我的感觉就是这种自下而上的活力:青年音乐家们自发组织的一个草根团体。用现在很火的词来说就是,朝音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社区。

我所期待的,正是这种去中心化带来的轻松,积极,有活力的氛围。在我们所熟悉的学校环境或者是传统的工作环境中,我们往往接触到的都是自上而下的组织模式:成员之间的交流,更多地是以任务和命令的形式完成。

而朝音,以及这次音乐节,带来的是不一样的画风。在音乐节中,我的独奏会带来李斯特的曲目,至于更多细节,敬请期待。

有没有什么想说的话分享给现在年纪还很小的在音乐学习道路上的孩子们。

其实我没有资格说这个,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宝宝(笑)。所以接下来的话就当是说给自己听的吧。

21世纪是很神奇的一个世纪,因为它开启了无数的可能性。在这个缤纷多彩的时代里,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探索和感受这一缤纷多彩的时代。如果感兴趣一个东西,那么单纯为了自己的兴趣,也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当然,这很难。在现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很难有我小时候那样纯粹为了兴趣而学习一样东西。当下的时代之所以被称为“内卷”,就是因为人人都在抢跑,没有任何试错的机会,而纯粹为了兴趣去探索和学习一样东西,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就是在试错。

那么,音乐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呢?我想说的就是:尽量让音乐成为探索缤纷世界的催化剂,而不是阻碍。举个例子,练琴的目的不应该是占用旅行的时间,而是通过练琴,让自己在以后的旅行中,能有更多的感悟。

所以音乐学习是什么?不论出于什么动机学音乐,音乐都应该像一个万花筒一样,让我们透过它来得到一个五彩斑斓的生命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