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遗孀惨死街头,巴赫不为人知的一面

通过解构,洞察更全面的音乐史。

我们看到的音乐史,就跟童话故事一样,都是经过筛选所看到的光鲜一面。然而,不看到黑暗,就不能理解音乐背后的社会结构等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解构,褪去光鲜的一面,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

每一个学琴的人都应该对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虽然并不是他写的(捂脸))不陌生:悠扬的旋律,伴随着带感的节奏,实为初学钢琴的必点曲目。也是行走社会,杀人越货的必备法宝。

前有“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后有“弹一首G大调小步舞曲,引无数迷妹尽折腰”。

这首小步舞曲背后,其实有很多大瓜可以深挖。

这首G大调小步舞曲,出自《Notebook for Anna Magdalena Bach》,是巴赫送给第二任妻子Anna Magdalena的乐曲集。或许是直男癌思想作祟,他所能想到的礼物不是浪漫的玫瑰花,而是自己的老本行:曲子。这就像是一个老实人理工男,把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献给自己的女友。在男方看来,这一举动既伟大又实(sheng)用(qian),然而女方却依旧因为渣男的甜言蜜语,或者是中年油腻男的房产,抛弃了那个愿意跟自己一起万古流芳的精神小伙。她不知道的是,甜言蜜语和房产,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湮灭,而知识的光芒,却可以直达时间的尽头。就像汪伦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平庸的生命,竟然会因为李白而千秋万代,留名千古。

因为这一本《Notebook for Anna Magdalena Bach》,我们知道了Anna,也让我们得以知道接下来狗血的故事。

巴赫是一个坚信996福报的人。跟现在的奋斗逼因为工作变得更强更秃不同,那个时代的人更需要担心的不是发际线,而是通宵工作带来的视力退化。巴赫因为长年累月的996,最终视力出现了问题。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750年,英国眼科(与之齐名的德国骨科还要等到21世纪b站兴起后,才能大放光芒)著名医师给巴赫进行了两次令人发指的手术,均告失败。几个月后,他与世长辞。然而,对于深谙宗教音乐的他来说,死亡正如毕业:不是生命的终点,反而是崭新的起点。

在他的作品中,就有着一首有着豁达的题目:“Alle Menschen müssen sterben”(“人固有一死”)。而这跟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一位长者的话不谋而合: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树倒猢狲散,巴赫死后,他的一群儿子们就开始了激烈的内卷和撕逼大战。都说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就像是王老吉和加多宝撕逼,结果和其正遭殃。很快Anna就成了净身出户的那位,失去了经济来源。

据史料记载,失去经济来源的Anna,最终只能露宿接头,靠乞讨为生。1760年2月27日,在凛冽的寒风中,街上的人们发现Anna在饥寒交迫中离世。就像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但是不同的是,在最后一刻,她想起的,或许是G大调小步舞曲开头那清澈纯真的旋律。在那一刻,虽然她失去了一切,但她自由了。

这个故事,令人扼腕。Anna的经历只是那个时期社会的冰山一角,是由当时的制度缺陷以及欧洲民族的劣根性,合力造就的。在那个暗无天日的社会中,女性无法真正的独立。欧洲大陆的小农经济,因为未能拥抱蓝色的海洋文明,最终发展出了河殇的悲剧。

而这首G大调小步舞曲,也成了Anna这位女权斗士陨落的悲歌。